铭记历史缅怀先烈|陈翰章:镜泊湖畔的铁血青松
苍茫林海间,镜泊湖的浪花日夜拍打着湖岸,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永不褪色的抗日传奇。在这片风光秀丽的土地上,抗日英雄陈翰章用热血和生命,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壮歌,他的英勇壮举,如同一棵苍劲的青松,永远屹立在镜泊湖畔。
1913年,陈翰章出生于吉林敦化。学生时代的他,便在进步思想的滋养下,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,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,在校园里播撒革命的火种。“九一八事变”的枪声划破平静,祖国山河破碎,同胞深陷苦难。面对侵略者的铁蹄,陈翰章瞒着年迈的父亲和新婚的妻子,告别书斋,投身抗日的滚滚洪流。他誓言铮铮:“为了祖国,要用手中的枪和我的鲜血、生命,赶走敌人!”从那一刻起,他的命运便与民族的存亡紧紧相连。
在党的悉心培养下,陈翰章迅速成长,从一名满腔热血的青年,蜕变为东北抗联的中流砥柱,先后担任第二军第五师师长、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总指挥。他带领的队伍,喊出“专打关东军”的豪言壮语,在吉东地区宁安一带,与日寇展开数十次激烈战斗。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山林之间,打得日寇闻风丧胆。陈翰章更是被日伪军视为“心腹大患”,称他为“镜泊湖地区的一只猛虎”,而在百姓心中,他是当之无愧的“镜泊英雄”。
日伪当局见武力无法征服陈翰章,便使出卑鄙手段,抓走他的父亲和妻子作为人质,妄图用骨肉亲情瓦解他的意志。当亲人在山林中相见,陈翰章内心翻涌着无尽的牵挂与愧疚,但他深知,国难当头,忠孝难以两全。他含泪对父亲说:“自古忠孝难全,儿子不孝,但绝不当亡国奴!”又对妻子说:“回去就改嫁吧。”这一别,便是永诀,他将对亲人的爱深埋心底,义无反顾地踏上抗日征程,这份决绝,令人动容。
1940年,东北抗联陷入至暗时刻。日伪军的重重封锁,让部队陷入粮食、棉衣、药品、弹药极度匮乏的困境。许多部队骨干撤往苏联休整,而陈翰章却选择带领战士们坚守在镜泊湖一带。他们夜袭斗沟子火车站,围歼镜泊湖发电厂筹备处的日伪军,解救被奴役的中国劳工,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顽强周旋。尽管饥寒交迫,他们却从未退缩,每一次战斗都像一把利刃,刺向日寇的心脏。
然而,命运的转折点在1940年12月7日悄然降临。队伍中一名受伤的战士,在饥寒交迫下,选择了背叛,泄露了陈翰章的行踪。12月8日清晨,经过一夜行军的战士们刚煮好粥,还未来得及充饥,便发现被敌人包围。陈翰章临危不乱,沉着指挥,他让部分战士突围,自己则留下掩护。激烈的战斗中,陈翰章不幸身负重伤,他倚靠着大树,顽强抵抗,用最后的力气向敌人射击。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衫,他流尽最后一滴血,壮烈牺牲,年仅27岁。
镜泊湖畔的青松,历经风雨依然挺拔,陈翰章的精神,如同这青松一般,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。他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“宁死不当亡国奴”的铮铮誓言,他的故事,将永远在镜泊湖畔传颂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尊严和荣誉,奋勇前行。(来源:牡丹江政府网)